了半天说不出半句话,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。
是说林秋晚最好呢还说说宫清徽最好呢,一边是将自己养大,教授自己修行,共同生活了十来年的母亲,除了没有血缘关系,说是亲娘都不为过。
而另一边呢则是自己的亲生母亲,自己朝思暮想都想要见的人儿,虽然目前才共同在一起生活了半载不到,但是娘亲的音容笑貌,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,早已深深的刻在心底里。
“唔…我…”
此刻林清秋急的很,现在他实在难以说出林秋晚和宫清徽谁更好,只好紧紧抓着娘亲的衣袖,掩盖着自己的尴尬。
林秋晚见状,眼底划过一丝失落,但她并不失望,宫清徽将自己秋儿养的十分好,平心而论,养恩大于生恩,自己也是明白的,这么说也只不过是逗一逗儿子罢了。
更何况看儿子这副模样,也便知晓其实在他心里面,宫清徽目前更像是亲娘罢。
林秋晚捏了捏林清秋的脸蛋,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,随后将他搂在怀里,柔声说道:“乖秋儿,娘亲逗你呢,娘亲知道的。”
毕竟宝贝儿子此前安慰自己下意识说自己最好时,自己就已经万分满足了。
“嗯…娘亲…对不起…”
林清秋亲了口面前雪白如玉的脖颈,随后将脑袋枕在娘亲的肩头,安安静静的。
“傻瓜儿~”
“娘亲…”
瞧着儿子安静的睡颜,看他小嘴不时的发出呓语喊着自己,林秋晚温柔的抚摸着儿子的脑袋,只是浅浅笑着,眼神里满是爱意。
一阵晚风拂过,吹开了本就微敞着的窗户,银白的月光的如潮水般涌进屋内,笼罩住相互依偎在一起的母子,使得他们的身影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羽衣,如梦如幻。?
载着林家母子的灵舟行驶在寂静的夜空之中,漫天星辰与之相伴,太阴星高悬苍穹之上,散发出清幽的光芒为他们照亮了前路。
……
乐平二十三年七月
内阁
“王老,您说陛下这半年来去哪了?这半年前下旨后就再没有上朝也没有露过面,这京中多有流言呐…”
“说什么我等内阁把持朝政,说六部皆成了我等这些堂官阁臣们的一言堂啊。”
身着绯色仙鹤官服的户部尚书向着首座的人叫苦道。
此言一出,阁内在场的几位大臣们也跟着附和道:“是啊,王相,陛下虽然下过旨意,各部事物由我等共同批阅,可这时间一长,这些个闲言碎语着实让人恼怒啊。”
几分担忧几分埋怨。
“放肆!”
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”
这时,坐在首座闭目眼神的内阁首辅王怀言睁开了眼睛,不紧不慢的喝了口茶,站起身回复道:“这十多年来,大乾在陛下治下,我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,威震诸国四方宾服,疆域之大,历朝历代皆未有过,太祖太宗尚不能及也。”
“我等身为人臣,理应为陛下多分忧才是,更何况,凡大事,陛下都予了朱批,至于那些流言蜚语,怎么来的?云霄卫能不知道?”
王首辅的话也是点醒了在座的各位大臣,他们纷纷应和,站起身来,朝深宫方向深深拱手告罪着。
云霄卫是林秋晚的私军,原来是影卫,后改称云霄卫。
在座的朝臣都是老臣了,经历过当年安庶造反,也都是见识过陛下与云霄卫的厉害的,方才那些话语不过是随口而已。
“是,王相教训的是,是我等糊涂了…”
“不过…”
礼部尚书这时出声道,话说一半又生生顿住了,看了看王首辅,似乎有些为难。
王怀言见他这样,不由好奇道:“弘济,你有何话要说?”
见杨弘济沉吟不语,有急性子的阁臣催促道:“杨阁老!快些说呀,有何不能说的?”
杨弘济苦笑起来,脑子里整了整话语,小心说道:“我身为礼部尚书,这两年来,在礼部时最多听到的…
“便是有关皇嗣的话…”
此言一出,那催促的阁臣便后悔了,整个内阁里此刻落针可闻,殿外的夏蝉也似乎感受到气氛不对,渐渐停了声儿。
杨弘济这话无疑是一个炸弹一样,就连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,也不敢轻易接话。
当年皇嗣降生便被立为了储君太子,但文武百官尚未见到过,便被告知崩逝了。
自此而后,陛下行事严厉冷峻了许多,这些年才缓和了些,大臣们实在不想和不敢再去招惹皇帝了。
杨弘济见此,微微摇了摇头他就知道不应该提起此事,而今皇嗣问题如同鱼刺卡在大乾喉咙一般,吞也不是,取也不是,但这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。
“咕噜…”
有人咽了咽口水,这突如其来的声响,所有人的目光都往这人看去,这让始作俑者冷汗直流,他咬咬牙,硬着头皮道:“诸位大人看着我做甚?我是工部尚书,只擅长治河与造些器物!”
工部尚书看向王怀言,连忙将锅甩了出去。
“王相,您是内阁首辅,您来说!”
所有人又都看向首辅大人,精神矍铄的老大人脸一黑,下巴上的胡子气的发直,扯了扯嘴,哼了一声。
随后重重叹了一声,从怀里取出一枚钥匙,打开了一侧长年上锁的书屉,从中取出了一摞的书信和奏疏摆放在桌上。
“诸位,这是何物你们应当知晓吧。”
各部堂官阁老们默默点头,看着烫金龙纹的奏疏,心中了然,难怪首辅的书屉一直锁着,这种样式的奏疏只有大乾的藩王们才有资格使用。
若是传了出去,御史定会参上几本,这无论本意如何,擅扣亲王奏疏留中不发不禀圣上可是大罪…少不得一个弄权的罪名下来…
“王相,你这?糊涂啊!哎…”
礼部尚书杨弘济指着这堆奏疏,有些气急,若是将来藩王们问起陛下,陛下不知,这问罪下来,轻则褫夺一切官职,重则可是要丢了命。
“弘济,你且看看里面写的什么吧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【13】【14】【15】【16】【17】【18】【19】【20】
是说林秋晚最好呢还说说宫清徽最好呢,一边是将自己养大,教授自己修行,共同生活了十来年的母亲,除了没有血缘关系,说是亲娘都不为过。
而另一边呢则是自己的亲生母亲,自己朝思暮想都想要见的人儿,虽然目前才共同在一起生活了半载不到,但是娘亲的音容笑貌,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,早已深深的刻在心底里。
“唔…我…”
此刻林清秋急的很,现在他实在难以说出林秋晚和宫清徽谁更好,只好紧紧抓着娘亲的衣袖,掩盖着自己的尴尬。
林秋晚见状,眼底划过一丝失落,但她并不失望,宫清徽将自己秋儿养的十分好,平心而论,养恩大于生恩,自己也是明白的,这么说也只不过是逗一逗儿子罢了。
更何况看儿子这副模样,也便知晓其实在他心里面,宫清徽目前更像是亲娘罢。
林秋晚捏了捏林清秋的脸蛋,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,随后将他搂在怀里,柔声说道:“乖秋儿,娘亲逗你呢,娘亲知道的。”
毕竟宝贝儿子此前安慰自己下意识说自己最好时,自己就已经万分满足了。
“嗯…娘亲…对不起…”
林清秋亲了口面前雪白如玉的脖颈,随后将脑袋枕在娘亲的肩头,安安静静的。
“傻瓜儿~”
“娘亲…”
瞧着儿子安静的睡颜,看他小嘴不时的发出呓语喊着自己,林秋晚温柔的抚摸着儿子的脑袋,只是浅浅笑着,眼神里满是爱意。
一阵晚风拂过,吹开了本就微敞着的窗户,银白的月光的如潮水般涌进屋内,笼罩住相互依偎在一起的母子,使得他们的身影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羽衣,如梦如幻。?
载着林家母子的灵舟行驶在寂静的夜空之中,漫天星辰与之相伴,太阴星高悬苍穹之上,散发出清幽的光芒为他们照亮了前路。
……
乐平二十三年七月
内阁
“王老,您说陛下这半年来去哪了?这半年前下旨后就再没有上朝也没有露过面,这京中多有流言呐…”
“说什么我等内阁把持朝政,说六部皆成了我等这些堂官阁臣们的一言堂啊。”
身着绯色仙鹤官服的户部尚书向着首座的人叫苦道。
此言一出,阁内在场的几位大臣们也跟着附和道:“是啊,王相,陛下虽然下过旨意,各部事物由我等共同批阅,可这时间一长,这些个闲言碎语着实让人恼怒啊。”
几分担忧几分埋怨。
“放肆!”
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”
这时,坐在首座闭目眼神的内阁首辅王怀言睁开了眼睛,不紧不慢的喝了口茶,站起身回复道:“这十多年来,大乾在陛下治下,我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,威震诸国四方宾服,疆域之大,历朝历代皆未有过,太祖太宗尚不能及也。”
“我等身为人臣,理应为陛下多分忧才是,更何况,凡大事,陛下都予了朱批,至于那些流言蜚语,怎么来的?云霄卫能不知道?”
王首辅的话也是点醒了在座的各位大臣,他们纷纷应和,站起身来,朝深宫方向深深拱手告罪着。
云霄卫是林秋晚的私军,原来是影卫,后改称云霄卫。
在座的朝臣都是老臣了,经历过当年安庶造反,也都是见识过陛下与云霄卫的厉害的,方才那些话语不过是随口而已。
“是,王相教训的是,是我等糊涂了…”
“不过…”
礼部尚书这时出声道,话说一半又生生顿住了,看了看王首辅,似乎有些为难。
王怀言见他这样,不由好奇道:“弘济,你有何话要说?”
见杨弘济沉吟不语,有急性子的阁臣催促道:“杨阁老!快些说呀,有何不能说的?”
杨弘济苦笑起来,脑子里整了整话语,小心说道:“我身为礼部尚书,这两年来,在礼部时最多听到的…
“便是有关皇嗣的话…”
此言一出,那催促的阁臣便后悔了,整个内阁里此刻落针可闻,殿外的夏蝉也似乎感受到气氛不对,渐渐停了声儿。
杨弘济这话无疑是一个炸弹一样,就连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,也不敢轻易接话。
当年皇嗣降生便被立为了储君太子,但文武百官尚未见到过,便被告知崩逝了。
自此而后,陛下行事严厉冷峻了许多,这些年才缓和了些,大臣们实在不想和不敢再去招惹皇帝了。
杨弘济见此,微微摇了摇头他就知道不应该提起此事,而今皇嗣问题如同鱼刺卡在大乾喉咙一般,吞也不是,取也不是,但这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。
“咕噜…”
有人咽了咽口水,这突如其来的声响,所有人的目光都往这人看去,这让始作俑者冷汗直流,他咬咬牙,硬着头皮道:“诸位大人看着我做甚?我是工部尚书,只擅长治河与造些器物!”
工部尚书看向王怀言,连忙将锅甩了出去。
“王相,您是内阁首辅,您来说!”
所有人又都看向首辅大人,精神矍铄的老大人脸一黑,下巴上的胡子气的发直,扯了扯嘴,哼了一声。
随后重重叹了一声,从怀里取出一枚钥匙,打开了一侧长年上锁的书屉,从中取出了一摞的书信和奏疏摆放在桌上。
“诸位,这是何物你们应当知晓吧。”
各部堂官阁老们默默点头,看着烫金龙纹的奏疏,心中了然,难怪首辅的书屉一直锁着,这种样式的奏疏只有大乾的藩王们才有资格使用。
若是传了出去,御史定会参上几本,这无论本意如何,擅扣亲王奏疏留中不发不禀圣上可是大罪…少不得一个弄权的罪名下来…
“王相,你这?糊涂啊!哎…”
礼部尚书杨弘济指着这堆奏疏,有些气急,若是将来藩王们问起陛下,陛下不知,这问罪下来,轻则褫夺一切官职,重则可是要丢了命。
“弘济,你且看看里面写的什么吧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