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着:
乌金连环铠——五百副
铁脊陌刀——两百柄
甲马军用韂鞯——四百套
铁甲步障——两百具
他目光凝住,心头一震。这分明是军中重器,正是重装骑兵所需装备。
「这...」文曦低声道,眉头紧锁,手指轻抚过纸上墨迹。
何仲宣续道:「这上面所列皆为丐帮分舵近三月内运出的货物。而这些装备,
唯有重装骑兵方可使用。」
文曦深吸一口气,思绪如电闪般穿梭于各种可能性之间。他猛然抬头,眼中
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:「莫非黄帮主所为,并非单纯的买马,而是在蒙古军中培
养一支重装骑兵?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:「襄阳之围时倒戈的那支骑兵,恐怕正是她多年经营的成
果。」
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,室内光洁明亮,文曦望着账单上那些冷冰冰的数字,
眉头深锁,神情如同清水中投入一粒尘埃,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。
这时,账房总管王德明又从袖中取出一张羊皮卷,小心地摊开放在案上。
文曦俯身细看,只见纸上绘制的正是襄阳城及其周边地形,汉水蜿蜒,群山
环绕,细节精准得令人惊异。随即,他注意到岘山、万山、鹿门山三处均标有醒
目的红色符号。
「这是...」文曦眉头紧锁,指尖轻触那些引人生疑的记号。
何仲宣缓步上前,指尖在羊皮地图上重重一叩,沉声道:「此三山,乃天赐
襄阳之锁,也可能是催命之符。」
他手指先后点出:「万山在襄阳西北,汉水西岸,扼守西北官道;岘山正对
襄阳城南,锁住南路要津;鹿门山则位于东南,汉水东岸。三山鼎足环绕襄阳,
互为犄角。」
语毕,他眼中闪过一丝凝重:「倘若敌军同时占据这三处,设立营寨,襄阳
便似置于釜底。万山与鹿门山分据汉水上下游,可断水道运粮;岘山居高临下,
既能监视城中动静,也能截断南来援军。水陆两路皆受掣肘,襄阳只怕难免成为
孤城。」
文曦凝视着地图上的三处标记,眉头紧锁:「这三山犹如襄阳之护卫,共筑
我大宋北方屏障的铜墙铁壁。襄阳若在,蒙古铁骑便难肆意南下荆襄。」
他的手指在标记之间来回移动,声音低沉而沉稳,「蒙古人若想明目张胆在
我大宋腹地筑寨设防,未免太过狂妄。朝廷虽有难处,却也断不会坐视敌军占据
这等要害之地。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锐光:「文大人,若敌人并非以刀兵相向,
而是打着互市的旗号呢?」
「互市?」
文曦目光一凝,随即落在地图上,语气低沉:「你是说……他们打算效仿鄂
州,在襄阳设立榷场?」
何仲宣缓缓点头,神色凝重:「襄阳位处边境,较之鄂州更有充分理由设立
榷场。若朝廷允准在这三处要地开设互市,蒙古人便可借通商之名,名正言顺地
进入这些战略要隘。」
他接过待从递来的一卷泛黄的卷宗,轻轻展开,指向其中一段:「《鄂州榷
货务纪要》记载,宝祐六年冬,吕文德以『市易怀远,可弭兵戈』为由,奏请于
鄂州东郊青山矶设『汉黄榷场』。其奏疏中言道:『北人慕我锦瓷,必懈战心;
岁课三十万缗可固江防』。」
文曦接过卷宗,认真翻阅。奏疏措辞严谨,考虑周全,处处显露精心设计的
痕迹。他眉头微皱,若有所思:「此番谋划,既能让吕文德邀功请赏,又能为他
人所用。那么,与他共谋之人莫非是……」
何仲宣不答,反而轻声问道:「文大人,可还记得那封『中转』之信?」
文曦闻言怔住,眼中闪过一丝顿悟。
「汉黄官榷不过是专为丐帮走私货物打造的中转枢纽!」
文曦猛然起身,胸中怒火如潮水般汹涌而起。他双拳紧握,声音中带着难以
抑制的震怒:「若真如此,黄蓉所为已非救国之举,而是赤裸裸的卖国行径!她
以互市为名,实则为蒙古人打开了我大宋腹地的大门!」
他急步走向窗前,又转身面向何仲宣,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与愤慨:「襄阳
乃我大宋北方门户,一旦失守,中原大地尽数暴露于蒙古铁蹄之下。她今日救了
襄阳,却为明日埋下亡城之祸。这哪里是智谋,分明是助敌为虐!」
何仲宣静静听着,待文曦稍稍平息怒火,才缓缓开口:「若非如此,她如何
能轻易策反忽必烈的重装骑兵?」
文曦一怔,刚才的激愤突然遇到一道难以逾越的逻辑障碍。是啊,若无深入
虎穴之勇,又何来声东击西之妙?他伫立原地,思绪翻涌,却无言以对。
何仲宣沉默片刻,神色凝重,终于缓缓道:「不仅如此,为博得忽必烈信任,
黄蓉以《武穆遗书》相赠作为诚意。」
文曦闻言身形一震,面色刹那间变得苍白。他扶住桌案边缘,勉强稳住身形,
眼中满是难以置信。
「《武穆遗书》?」他声音微颤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「岳将军毕生
智慧,我朝军国重器,她...她竟敢将其交与敌人?」
他目光扫过桌上的单据与羊皮地图,眉头微蹙,旋即抬眸望向梁仲宣,语气
凝重道:「此事事关重大,恕文某直言,消息来源可当真无误?」
何仲宣微一点头,声音沉稳而坚定:「这两样物事,皆是郭大侠亲手交付。」
说罢,他简要叙述了这些物件如何经由郭靖之手辗转送至此处的经过。
文曦闻言,目光微敛,沉吟片刻后问道:「郭大侠现下何处?」
何仲宣叹了口气,道:「自是寻黄蓉去了。」
他缓步踱至窗前,望着窗外,眉宇间忧色更甚:「自丐帮江陵分舵灭门案后,
黄蓉便再无踪迹。无论是丐帮诸堂还是江湖各路人马,皆寻不到她的半点消息,
犹如人间蒸发。」
文曦凝眉思索,目光从账单扫向地图,再到之前所述的种种线索,眼中闪过
一丝疑惑:「依何帮主之见,黄帮主会在何处?」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【13】
乌金连环铠——五百副
铁脊陌刀——两百柄
甲马军用韂鞯——四百套
铁甲步障——两百具
他目光凝住,心头一震。这分明是军中重器,正是重装骑兵所需装备。
「这...」文曦低声道,眉头紧锁,手指轻抚过纸上墨迹。
何仲宣续道:「这上面所列皆为丐帮分舵近三月内运出的货物。而这些装备,
唯有重装骑兵方可使用。」
文曦深吸一口气,思绪如电闪般穿梭于各种可能性之间。他猛然抬头,眼中
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:「莫非黄帮主所为,并非单纯的买马,而是在蒙古军中培
养一支重装骑兵?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:「襄阳之围时倒戈的那支骑兵,恐怕正是她多年经营的成
果。」
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,室内光洁明亮,文曦望着账单上那些冷冰冰的数字,
眉头深锁,神情如同清水中投入一粒尘埃,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。
这时,账房总管王德明又从袖中取出一张羊皮卷,小心地摊开放在案上。
文曦俯身细看,只见纸上绘制的正是襄阳城及其周边地形,汉水蜿蜒,群山
环绕,细节精准得令人惊异。随即,他注意到岘山、万山、鹿门山三处均标有醒
目的红色符号。
「这是...」文曦眉头紧锁,指尖轻触那些引人生疑的记号。
何仲宣缓步上前,指尖在羊皮地图上重重一叩,沉声道:「此三山,乃天赐
襄阳之锁,也可能是催命之符。」
他手指先后点出:「万山在襄阳西北,汉水西岸,扼守西北官道;岘山正对
襄阳城南,锁住南路要津;鹿门山则位于东南,汉水东岸。三山鼎足环绕襄阳,
互为犄角。」
语毕,他眼中闪过一丝凝重:「倘若敌军同时占据这三处,设立营寨,襄阳
便似置于釜底。万山与鹿门山分据汉水上下游,可断水道运粮;岘山居高临下,
既能监视城中动静,也能截断南来援军。水陆两路皆受掣肘,襄阳只怕难免成为
孤城。」
文曦凝视着地图上的三处标记,眉头紧锁:「这三山犹如襄阳之护卫,共筑
我大宋北方屏障的铜墙铁壁。襄阳若在,蒙古铁骑便难肆意南下荆襄。」
他的手指在标记之间来回移动,声音低沉而沉稳,「蒙古人若想明目张胆在
我大宋腹地筑寨设防,未免太过狂妄。朝廷虽有难处,却也断不会坐视敌军占据
这等要害之地。」
何仲宣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锐光:「文大人,若敌人并非以刀兵相向,
而是打着互市的旗号呢?」
「互市?」
文曦目光一凝,随即落在地图上,语气低沉:「你是说……他们打算效仿鄂
州,在襄阳设立榷场?」
何仲宣缓缓点头,神色凝重:「襄阳位处边境,较之鄂州更有充分理由设立
榷场。若朝廷允准在这三处要地开设互市,蒙古人便可借通商之名,名正言顺地
进入这些战略要隘。」
他接过待从递来的一卷泛黄的卷宗,轻轻展开,指向其中一段:「《鄂州榷
货务纪要》记载,宝祐六年冬,吕文德以『市易怀远,可弭兵戈』为由,奏请于
鄂州东郊青山矶设『汉黄榷场』。其奏疏中言道:『北人慕我锦瓷,必懈战心;
岁课三十万缗可固江防』。」
文曦接过卷宗,认真翻阅。奏疏措辞严谨,考虑周全,处处显露精心设计的
痕迹。他眉头微皱,若有所思:「此番谋划,既能让吕文德邀功请赏,又能为他
人所用。那么,与他共谋之人莫非是……」
何仲宣不答,反而轻声问道:「文大人,可还记得那封『中转』之信?」
文曦闻言怔住,眼中闪过一丝顿悟。
「汉黄官榷不过是专为丐帮走私货物打造的中转枢纽!」
文曦猛然起身,胸中怒火如潮水般汹涌而起。他双拳紧握,声音中带着难以
抑制的震怒:「若真如此,黄蓉所为已非救国之举,而是赤裸裸的卖国行径!她
以互市为名,实则为蒙古人打开了我大宋腹地的大门!」
他急步走向窗前,又转身面向何仲宣,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与愤慨:「襄阳
乃我大宋北方门户,一旦失守,中原大地尽数暴露于蒙古铁蹄之下。她今日救了
襄阳,却为明日埋下亡城之祸。这哪里是智谋,分明是助敌为虐!」
何仲宣静静听着,待文曦稍稍平息怒火,才缓缓开口:「若非如此,她如何
能轻易策反忽必烈的重装骑兵?」
文曦一怔,刚才的激愤突然遇到一道难以逾越的逻辑障碍。是啊,若无深入
虎穴之勇,又何来声东击西之妙?他伫立原地,思绪翻涌,却无言以对。
何仲宣沉默片刻,神色凝重,终于缓缓道:「不仅如此,为博得忽必烈信任,
黄蓉以《武穆遗书》相赠作为诚意。」
文曦闻言身形一震,面色刹那间变得苍白。他扶住桌案边缘,勉强稳住身形,
眼中满是难以置信。
「《武穆遗书》?」他声音微颤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「岳将军毕生
智慧,我朝军国重器,她...她竟敢将其交与敌人?」
他目光扫过桌上的单据与羊皮地图,眉头微蹙,旋即抬眸望向梁仲宣,语气
凝重道:「此事事关重大,恕文某直言,消息来源可当真无误?」
何仲宣微一点头,声音沉稳而坚定:「这两样物事,皆是郭大侠亲手交付。」
说罢,他简要叙述了这些物件如何经由郭靖之手辗转送至此处的经过。
文曦闻言,目光微敛,沉吟片刻后问道:「郭大侠现下何处?」
何仲宣叹了口气,道:「自是寻黄蓉去了。」
他缓步踱至窗前,望着窗外,眉宇间忧色更甚:「自丐帮江陵分舵灭门案后,
黄蓉便再无踪迹。无论是丐帮诸堂还是江湖各路人马,皆寻不到她的半点消息,
犹如人间蒸发。」
文曦凝眉思索,目光从账单扫向地图,再到之前所述的种种线索,眼中闪过
一丝疑惑:「依何帮主之见,黄帮主会在何处?」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