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更大危险。
我仰头,一口将杯中酒饮尽,喉咙被烈烈的辛辣灼烧,却无法驱散胸口的压抑。
“黄泉小姐……”
我刚要开口,她却忽然伸手,轻轻制止我。她的手指纤细白皙,却带着练剑磨出的薄茧。她没有触碰到我,只是隔空示意,声音轻柔却坚定:
“叫我影就好。”
她低下眼帘,睫毛在月光下投下一片细影:
“亲近的人……都这么叫我。”
这一瞬,仿佛有某种壁垒被她亲手推开。
我心头骤然一紧——不过才刚刚见面,她便已将我视作“亲近之人”。
我艰难开口:
“影小姐……我必须坦白。我不能留在这里,更不能……与你结婚。”
声音带着几分沙哑,我努力保持克制。
“当然,我不是说你不好。你温婉又坚强,是尊贵的将军之女,天资卓越,值得最好的郎君。”
我将心底的拒绝一字一句吐出,像是在为自己筑起最后的防线。
“只是……我真的恕难从命。”
话音落下,空气仿佛凝固。竹叶沙沙,却掩盖不了我心口的沉重。黄泉影抬起头,她的脸颊染上红晕,紫色的眸子却比月光更明亮。她静静地注视着我,神色之间并无被拒绝的受伤,反而多了几分笃定与倔强。夜风轻抚竹叶,沙沙声仿佛一曲低吟。庭院灯火摇曳,我本已在心中打定主意——无论黄泉影表现如何,我都要以冷厉言辞让她退缩。
若她如母亲那般强势,我便迎头顶撞,撕开矛盾。若她娇弱委屈,我便冷笑斥责,让她自觉不配。
长痛不如短痛,我已做好背负骂名的准备。
然而,出乎我意料。黄泉影轻轻伸出手握住了我的掌心。她的手温热而微凉,指尖带着练剑磨出的薄茧,却依旧纤细柔软。
她仰起脸,紫眸清澈,神情里没有愤怒,也没有怨怼,只有歉意与体谅。
“我知道你的难处和辛苦。”
她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少女特有的真挚。
“对不起,让你这么为难。”
我的心神骤然一震。
这……怎么回事?
我怔怔地望着她,原本准备好的讥讽、冷笑、狠言,全都在喉咙里凝滞,吐不出来。
她不但没有逼迫我,反而在为我考虑?
“你……”
我一时语塞,胸口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错愕。
黄泉影却笑了,那笑容不似母亲的凌厉霸气,而是温柔而含蓄,如月光映水。
“虽然我是将军的女儿,”她轻轻摇头,语气却出奇坚定,“可我也明白,婚姻之事不能强求。所有强行由父母包办的婚姻,最后都很难有好结局。”
她说到这里,眸光一瞬不瞬地望着我,仿佛期待我的认同。
我胸口涌出一口郁气,缓缓吐出,苦笑着点头:
“对……就像梁祝那样,不会有好结果……”
话音刚落,我才猛然察觉自己失言。梁祝明明是中原的传说,这里的人怎会知晓?可听我提到这个词,黄泉影却猛地一怔,随即眼神迸发出光彩。
“你……你也知道梁祝?”
她激动得抓紧了我的手,力道比方才更重几分。
“对了,顾君是大唐帝国的人,当然知道嘛!”
月光静静洒落庭院,竹叶的影子被风吹得斑驳摇曳。黄泉影忽然变得兴奋起来,眸子里泛起晶亮的光彩,就像是找到了能让她倾诉的契机。
“其实呀,早在很久以前,我们大和便和大唐有过许多往来。”
她语气轻快,带着少女独有的雀跃感。
“每隔几年,朝廷就会派出遣唐使远渡重洋,冒着风浪去彼岸求学。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天朝上国的律令、佛法、书画,还有你们大唐的诗与故事。”
她说着,眼中泛起一丝神往,仿佛她自己也随着那些遣唐使的船只,飘荡过汹涌的黑潮洋,抵达了长安的繁华街市。
“我就是从那些书籍里,第一次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名字。”
她笑了,神情单纯而满足:
“那时候我还很小,母亲常年在外征战,根本顾不上我。我就只能待在宅邸里,翻看那些书卷。”
她顿了顿,抬起眼睛看了我一眼,带着点狡黠:
“当然,起初私塾先生不许我看,说女孩子不该痴迷这些传说。但我觉得他们教的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实在是太枯燥了,于是我便偷偷的看小说绘本。”
她说到这里,俏丽的脸颊浮起一抹羞意,却忍不住笑声:
“后来先生质问我,我就说是为了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。母亲听了,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故意放任……她竟然点头同意了。”
她垂下眼帘,纤长的睫毛在月光下投下一道淡影,声音也柔和下来:
“所以我从小就能读到好多你们大唐的典籍,什么《搜神记》啊、《玄怪录》啊,甚至还有几卷古旧的诗集。母亲虽然不常在身边,但至少……她让我有机会认识另一个世界。”
月色渐渐西沉,花园里的石灯笼熄灭了一半,露水在竹叶间凝成晶莹的弧线。黄泉影盘膝而坐,依旧兴致勃勃地望着我,眼中带着近乎痴迷的光彩。
“顾君,你可知道《搜神记》中记载的那段故事?说有人半夜梦见亡妻来探,醒来枕边还留有她湿透的手帕。”她捂嘴笑,紫眸闪烁,“我小时候看到这里,吓得几夜睡不着觉。可又忍不住一遍遍读。”
我微微一笑,顺口接道:“那一则确是晋人干宝所记。他还说过,鬼神之事,不可不信,不可尽信。那手帕不过是亡者执念未散的显化罢了。”
黄泉影眼睛一下子睁大,满是赞叹:
“你竟知道原文!连我的私塾先生都未必记得这么细呢!”
我心底暗暗叹气。其实这些不过是我记忆里零碎的典籍片段,在她看来却是珍宝。
她一如既往追问:
“那梁祝化蝶呢?你方才提过的。我只在书简中见过零星片段,却没看到完整的说法。”
我清清嗓子,将那个千古凄美的故事娓娓道来: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,情投意合,却终因门第之见而不得圆满。祝英台嫁人途中,坟前啼哭,天地动容,墓裂人合,双双化蝶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黄泉影轻轻喃喃,神情怔然,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【13】【14】
我仰头,一口将杯中酒饮尽,喉咙被烈烈的辛辣灼烧,却无法驱散胸口的压抑。
“黄泉小姐……”
我刚要开口,她却忽然伸手,轻轻制止我。她的手指纤细白皙,却带着练剑磨出的薄茧。她没有触碰到我,只是隔空示意,声音轻柔却坚定:
“叫我影就好。”
她低下眼帘,睫毛在月光下投下一片细影:
“亲近的人……都这么叫我。”
这一瞬,仿佛有某种壁垒被她亲手推开。
我心头骤然一紧——不过才刚刚见面,她便已将我视作“亲近之人”。
我艰难开口:
“影小姐……我必须坦白。我不能留在这里,更不能……与你结婚。”
声音带着几分沙哑,我努力保持克制。
“当然,我不是说你不好。你温婉又坚强,是尊贵的将军之女,天资卓越,值得最好的郎君。”
我将心底的拒绝一字一句吐出,像是在为自己筑起最后的防线。
“只是……我真的恕难从命。”
话音落下,空气仿佛凝固。竹叶沙沙,却掩盖不了我心口的沉重。黄泉影抬起头,她的脸颊染上红晕,紫色的眸子却比月光更明亮。她静静地注视着我,神色之间并无被拒绝的受伤,反而多了几分笃定与倔强。夜风轻抚竹叶,沙沙声仿佛一曲低吟。庭院灯火摇曳,我本已在心中打定主意——无论黄泉影表现如何,我都要以冷厉言辞让她退缩。
若她如母亲那般强势,我便迎头顶撞,撕开矛盾。若她娇弱委屈,我便冷笑斥责,让她自觉不配。
长痛不如短痛,我已做好背负骂名的准备。
然而,出乎我意料。黄泉影轻轻伸出手握住了我的掌心。她的手温热而微凉,指尖带着练剑磨出的薄茧,却依旧纤细柔软。
她仰起脸,紫眸清澈,神情里没有愤怒,也没有怨怼,只有歉意与体谅。
“我知道你的难处和辛苦。”
她的声音很轻,却带着少女特有的真挚。
“对不起,让你这么为难。”
我的心神骤然一震。
这……怎么回事?
我怔怔地望着她,原本准备好的讥讽、冷笑、狠言,全都在喉咙里凝滞,吐不出来。
她不但没有逼迫我,反而在为我考虑?
“你……”
我一时语塞,胸口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错愕。
黄泉影却笑了,那笑容不似母亲的凌厉霸气,而是温柔而含蓄,如月光映水。
“虽然我是将军的女儿,”她轻轻摇头,语气却出奇坚定,“可我也明白,婚姻之事不能强求。所有强行由父母包办的婚姻,最后都很难有好结局。”
她说到这里,眸光一瞬不瞬地望着我,仿佛期待我的认同。
我胸口涌出一口郁气,缓缓吐出,苦笑着点头:
“对……就像梁祝那样,不会有好结果……”
话音刚落,我才猛然察觉自己失言。梁祝明明是中原的传说,这里的人怎会知晓?可听我提到这个词,黄泉影却猛地一怔,随即眼神迸发出光彩。
“你……你也知道梁祝?”
她激动得抓紧了我的手,力道比方才更重几分。
“对了,顾君是大唐帝国的人,当然知道嘛!”
月光静静洒落庭院,竹叶的影子被风吹得斑驳摇曳。黄泉影忽然变得兴奋起来,眸子里泛起晶亮的光彩,就像是找到了能让她倾诉的契机。
“其实呀,早在很久以前,我们大和便和大唐有过许多往来。”
她语气轻快,带着少女独有的雀跃感。
“每隔几年,朝廷就会派出遣唐使远渡重洋,冒着风浪去彼岸求学。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天朝上国的律令、佛法、书画,还有你们大唐的诗与故事。”
她说着,眼中泛起一丝神往,仿佛她自己也随着那些遣唐使的船只,飘荡过汹涌的黑潮洋,抵达了长安的繁华街市。
“我就是从那些书籍里,第一次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名字。”
她笑了,神情单纯而满足:
“那时候我还很小,母亲常年在外征战,根本顾不上我。我就只能待在宅邸里,翻看那些书卷。”
她顿了顿,抬起眼睛看了我一眼,带着点狡黠:
“当然,起初私塾先生不许我看,说女孩子不该痴迷这些传说。但我觉得他们教的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实在是太枯燥了,于是我便偷偷的看小说绘本。”
她说到这里,俏丽的脸颊浮起一抹羞意,却忍不住笑声:
“后来先生质问我,我就说是为了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。母亲听了,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故意放任……她竟然点头同意了。”
她垂下眼帘,纤长的睫毛在月光下投下一道淡影,声音也柔和下来:
“所以我从小就能读到好多你们大唐的典籍,什么《搜神记》啊、《玄怪录》啊,甚至还有几卷古旧的诗集。母亲虽然不常在身边,但至少……她让我有机会认识另一个世界。”
月色渐渐西沉,花园里的石灯笼熄灭了一半,露水在竹叶间凝成晶莹的弧线。黄泉影盘膝而坐,依旧兴致勃勃地望着我,眼中带着近乎痴迷的光彩。
“顾君,你可知道《搜神记》中记载的那段故事?说有人半夜梦见亡妻来探,醒来枕边还留有她湿透的手帕。”她捂嘴笑,紫眸闪烁,“我小时候看到这里,吓得几夜睡不着觉。可又忍不住一遍遍读。”
我微微一笑,顺口接道:“那一则确是晋人干宝所记。他还说过,鬼神之事,不可不信,不可尽信。那手帕不过是亡者执念未散的显化罢了。”
黄泉影眼睛一下子睁大,满是赞叹:
“你竟知道原文!连我的私塾先生都未必记得这么细呢!”
我心底暗暗叹气。其实这些不过是我记忆里零碎的典籍片段,在她看来却是珍宝。
她一如既往追问:
“那梁祝化蝶呢?你方才提过的。我只在书简中见过零星片段,却没看到完整的说法。”
我清清嗓子,将那个千古凄美的故事娓娓道来: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,情投意合,却终因门第之见而不得圆满。祝英台嫁人途中,坟前啼哭,天地动容,墓裂人合,双双化蝶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黄泉影轻轻喃喃,神情怔然,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