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道不明的甜蜜的情绪,瞬间涌上了苏晴的心头。
她没有再说什么。
只是低下头,用筷子,轻轻地,将那个荷包蛋,夹成了两半。
然后,她将其中一半,夹回到了陈默的碗里。
「……一个人吃,太腻了。」
她的声音,很轻,很轻,轻得,几乎要被窗外的雨声所淹没。
但陈默,听到了。
他抬起头,看着对面,那个在昏黄的灯光下,脸颊微微泛红,眼神有些躲闪的母亲。
两人之间,隔着一张小小的餐桌,隔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,隔着窗外那一片,潮湿而又静谧的夜。
他们的筷子,不小心,在碗里,碰到了一起。
发出了一声,清脆的,「叮」。
第二十三章:客厅里的「战争」与「和平」
那碗分享了荷包蛋的面条,像一剂催化剂,让母子二人之间那层看不见的坚冰,彻底融化了。
虽然他们依旧很少说话,但那种刻意的、令人窒息的疏离感,已经消失不见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近乎自然的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「温馨」的默契。
苏晴不再将自己局限在卧室和厨房。
她开始,重新「占领」那个她已经很久没有踏足过的、属于这个「家」的核心区域——客厅。
改变,是从陈默刻意的一次「遗忘」开始的。
那天晚上,陈默吃完宵夜,并没有像往常一样,立刻上楼。
他打开了客厅的老式DVD机,从一堆落满灰尘的碟片里,翻出了一张很旧的、封面上印着张国荣和张曼玉的电影——《阿飞正传》。
这是苏晴曾经最喜欢的电影。在她还年轻的时候,在丈夫还在世的时候,她曾经拉着陈默,看过不下十遍。
熟悉的、带着几分慵懒和忧郁的音乐,从电视机的音响里,缓缓地,流淌了出来。
正在厨房里洗碗的苏晴,动作,下意识地,顿住了。
她能听到,客厅里,儿子将音量,调得不大不小,刚刚好能让她在厨房里,清晰地听见每一句对白。
「我听别人说,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,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,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,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,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。」
那句经典的台词,像一把生了锈的钥匙,猛地,插进了苏晴那颗早已尘封的心里,狠狠地,转动了一下。
她的眼眶,一瞬间就红了。
她关掉水龙头,擦干净手,却没有立刻走出去。
她只是,靠在冰冷的厨房门框上,静静地,听着。
听着那熟悉的音乐,熟悉的对白,也听着,客厅里,儿子那平稳的、似乎完全沉浸在电影里的呼吸声。
她知道,他是故意的。
他在用这种,她无法拒绝的、充满了共同回忆的方式,向她,发出了一个无声的「邀请」。
邀请她,重新回到这个,属于他们共同的「家」里来。
那天晚上,她最终,还是没有走出去。
可是,第二天晚上,当陈默又一次,「恰好」挑出了一张她曾经喜欢的、由周润发主演的《英雄本色》时。
当客厅里,传来那激昂的、充满了男性荷尔蒙气息的枪战声和那句经典的「我等了三年,就是要等一个机会」时。
苏晴在自己的房间里,再也坐不住了。
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,然后,像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最合理的借口一样,推开了房门。
她没有看沙发上的儿子,只是目不斜视地,走到离他最远的那个单人沙发上,坐了下来,假装自己,只是出来,喝杯茶,透透气。
陈默也没有看她。
他依旧,全神贯注地,看着电视屏幕。
仿佛,对于母亲的出现,他没有丝毫的意外。
仿佛,这一切,本该如此。
于是,就在这个,充满了枪林弹雨和兄弟情义的夜晚。
母子二人,时隔数月,第一次,在真正意义上,重新共享了同一个空间。
他们之间,隔着一个茶几,隔着两米的距离,隔着一片,在电视光影下,忽明忽暗的、沉默的空气。
可他们的呼吸,却在不知不觉中,渐渐地,趋于了同一个频率。
电影结束时,已经是深夜。
陈默站起身,关掉电视,说了句:「妈,不早了,我先睡了。」
然后,就径直上了楼。
整个过程,他都没有再多看母亲一眼。
而独自一人,坐在黑暗里的苏晴,却将那杯早已凉透了的茶,捧在手心,久久,没有动弹。
她的嘴角,在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,微微地,向上,勾起了一个小小的、几乎看不见的弧度。
第二十四章:沙发上的「意外」
客厅里的「电影之夜」,成了一种新的、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陈默总能精准地,从那堆积如山的旧碟片里,翻出那些能精准地踩中苏晴记忆点的电影。
有时候是《甜蜜蜜》里,黎明骑着单车,载着张曼玉,穿过香港街头的浪漫。
有时候是《大话西游》里,紫霞仙子在至尊宝心里,留下的那一滴眼泪。
苏晴不再像一开始那样,只是坐在遥远的角落里。
她会很自然地,坐到主沙发上,虽然,依旧和儿子,保持着一个人的安全距离。
他们依旧很少交谈。
电影,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语言。
他们会因为同一个搞笑的情节,而发出几乎同步的、压抑的轻笑。
也会因为同一个悲伤的结局,而在黑暗中,陷入长久的、令人心悸的沉默。
空气中那股尴尬而又疏离的气氛,正在一点一点地,被这种无声的「共情」,所取代。
这天晚上,外面又下起了雨。
不大,只是缠绵的、淅淅沥沥的秋雨,敲打着窗棂,让这个夜晚,显得格外的安静和慵懒。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
她没有再说什么。
只是低下头,用筷子,轻轻地,将那个荷包蛋,夹成了两半。
然后,她将其中一半,夹回到了陈默的碗里。
「……一个人吃,太腻了。」
她的声音,很轻,很轻,轻得,几乎要被窗外的雨声所淹没。
但陈默,听到了。
他抬起头,看着对面,那个在昏黄的灯光下,脸颊微微泛红,眼神有些躲闪的母亲。
两人之间,隔着一张小小的餐桌,隔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,隔着窗外那一片,潮湿而又静谧的夜。
他们的筷子,不小心,在碗里,碰到了一起。
发出了一声,清脆的,「叮」。
第二十三章:客厅里的「战争」与「和平」
那碗分享了荷包蛋的面条,像一剂催化剂,让母子二人之间那层看不见的坚冰,彻底融化了。
虽然他们依旧很少说话,但那种刻意的、令人窒息的疏离感,已经消失不见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近乎自然的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「温馨」的默契。
苏晴不再将自己局限在卧室和厨房。
她开始,重新「占领」那个她已经很久没有踏足过的、属于这个「家」的核心区域——客厅。
改变,是从陈默刻意的一次「遗忘」开始的。
那天晚上,陈默吃完宵夜,并没有像往常一样,立刻上楼。
他打开了客厅的老式DVD机,从一堆落满灰尘的碟片里,翻出了一张很旧的、封面上印着张国荣和张曼玉的电影——《阿飞正传》。
这是苏晴曾经最喜欢的电影。在她还年轻的时候,在丈夫还在世的时候,她曾经拉着陈默,看过不下十遍。
熟悉的、带着几分慵懒和忧郁的音乐,从电视机的音响里,缓缓地,流淌了出来。
正在厨房里洗碗的苏晴,动作,下意识地,顿住了。
她能听到,客厅里,儿子将音量,调得不大不小,刚刚好能让她在厨房里,清晰地听见每一句对白。
「我听别人说,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,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,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,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,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。」
那句经典的台词,像一把生了锈的钥匙,猛地,插进了苏晴那颗早已尘封的心里,狠狠地,转动了一下。
她的眼眶,一瞬间就红了。
她关掉水龙头,擦干净手,却没有立刻走出去。
她只是,靠在冰冷的厨房门框上,静静地,听着。
听着那熟悉的音乐,熟悉的对白,也听着,客厅里,儿子那平稳的、似乎完全沉浸在电影里的呼吸声。
她知道,他是故意的。
他在用这种,她无法拒绝的、充满了共同回忆的方式,向她,发出了一个无声的「邀请」。
邀请她,重新回到这个,属于他们共同的「家」里来。
那天晚上,她最终,还是没有走出去。
可是,第二天晚上,当陈默又一次,「恰好」挑出了一张她曾经喜欢的、由周润发主演的《英雄本色》时。
当客厅里,传来那激昂的、充满了男性荷尔蒙气息的枪战声和那句经典的「我等了三年,就是要等一个机会」时。
苏晴在自己的房间里,再也坐不住了。
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,然后,像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最合理的借口一样,推开了房门。
她没有看沙发上的儿子,只是目不斜视地,走到离他最远的那个单人沙发上,坐了下来,假装自己,只是出来,喝杯茶,透透气。
陈默也没有看她。
他依旧,全神贯注地,看着电视屏幕。
仿佛,对于母亲的出现,他没有丝毫的意外。
仿佛,这一切,本该如此。
于是,就在这个,充满了枪林弹雨和兄弟情义的夜晚。
母子二人,时隔数月,第一次,在真正意义上,重新共享了同一个空间。
他们之间,隔着一个茶几,隔着两米的距离,隔着一片,在电视光影下,忽明忽暗的、沉默的空气。
可他们的呼吸,却在不知不觉中,渐渐地,趋于了同一个频率。
电影结束时,已经是深夜。
陈默站起身,关掉电视,说了句:「妈,不早了,我先睡了。」
然后,就径直上了楼。
整个过程,他都没有再多看母亲一眼。
而独自一人,坐在黑暗里的苏晴,却将那杯早已凉透了的茶,捧在手心,久久,没有动弹。
她的嘴角,在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,微微地,向上,勾起了一个小小的、几乎看不见的弧度。
第二十四章:沙发上的「意外」
客厅里的「电影之夜」,成了一种新的、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陈默总能精准地,从那堆积如山的旧碟片里,翻出那些能精准地踩中苏晴记忆点的电影。
有时候是《甜蜜蜜》里,黎明骑着单车,载着张曼玉,穿过香港街头的浪漫。
有时候是《大话西游》里,紫霞仙子在至尊宝心里,留下的那一滴眼泪。
苏晴不再像一开始那样,只是坐在遥远的角落里。
她会很自然地,坐到主沙发上,虽然,依旧和儿子,保持着一个人的安全距离。
他们依旧很少交谈。
电影,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语言。
他们会因为同一个搞笑的情节,而发出几乎同步的、压抑的轻笑。
也会因为同一个悲伤的结局,而在黑暗中,陷入长久的、令人心悸的沉默。
空气中那股尴尬而又疏离的气氛,正在一点一点地,被这种无声的「共情」,所取代。
这天晚上,外面又下起了雨。
不大,只是缠绵的、淅淅沥沥的秋雨,敲打着窗棂,让这个夜晚,显得格外的安静和慵懒。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