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成品阶段打电话向政教处老师咨询细节,才得知,这个“任务”,并非老师布置,而是由邓子丞本人牵头创办,并向学校报备的。
我似乎逐渐触碰到了他热情似火的内心。
女生的直觉不会有错,我幻想过他向我表白,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。
我只好仓皇地解释为,他人很好,很热心,关爱学弟学妹,完。
可我没想到我的直觉,会在三年后被证实。
三
整个初二都是一种相处方式:带着暧昧的平淡。
一方面,他和江海宁分分合合;另一方面,我丧失了理智般,喜欢上了李皓泽。起哄的人把焦点转移到李皓泽身上,他跟我相处得更加自然。
但我和邓子丞却藕断丝连。
经常,他直接走进我们班,站在我面前。
不等我抬头看他,他就开始跟我说话。
开始是惊吓,后来更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意。
我不再经常放学去找他,反而是他,时不时从我们班门前露出半个脑袋,等我抬起头时对上他调皮的目光;抑或是听到我们班同学跟他打趣的声音。
后来我总结出一条规律:若是他某天放学突然来找我,那就是第二天他有重大考试。
这一条后来在高中仍适用。
在他中考三次模拟考的前一天,他必定下来找我。
有时我会在很晚很晚的时候,在黑夜已经渐渐吞噬了天空的时候,在长廊漫漫无灯的时候,陪他走回他班上,看他收拾东西,看他把物理实验盒收好拎回家。
教室里就我们两个人,没有开灯,我和他若无其事地说着话,心里却期待着什么事情发生。
印象最深的是,他考三模前一天,他在教室收拾东西,我站在他身后,脑海里蹦出一句话:“我可以抱抱你吗?作为朋友。”但是,没有,一切只是在我脑海中上演。
话到嘴边,变成:“收拾好了没,走吧。”他家就住在学校隔壁。
我有时候会慢慢陪他走,从他教室,到他小区门口,再折回学校。
他很喜欢送我礼物,总能抓住各种节日的名目。
儿童节他送过我两本书(说来惭愧,我都没有读完),我回赠一本笔记本,还是以前班级的奖励品。
我初二那个寒假,他让我帮他准备给江海宁的情人节礼物,还让我借他一本他需要拿来做读书笔记的书。
他曾经说,他决定和江海宁分手,问我在中考前还是中考完比较合适。
我认真地想了想,说中考完吧,这样至少不会影响人家女生中考。
末了我又问,为什么要分手,是不喜欢了吗。
他说,不是,只是老师跟我们说,上了更好的学校,要遇见更好的人。
遇见?
当时单纯的我想的是,这样说的话,他高中喜欢的人,他还不认识咯?
感性让我心里有剧场,但理性分析,没有奇迹会在现实中发生;况且,我还有另一个双向喜欢的男生,虽然那个男生对我并不那么好。
四
他上二中以后,在我爸妈眼里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“学长”。
我爸曾经多次在周末用我的 QQ 假扮我和他聊天,目的是了解高中学习的更多讯息,以为我安排学习。
这大概是我初三上半学期和他主要的“保持联系”的方式。
不过,他知道我喜欢收集明信片,因此每次回十四中看老师,必会去看看我,并给我一张二中的明信片,上面写了几句他鼓励我上二中的话。
我此生最大的尴尬之一发生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。
我拿到了去二中跨年的票,但我把它送给朋友,决定在家好好学习。
我爸妈一般很晚来接我放学。
那天晚上七点半左右,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。
以为是父母打来的电话,结果手机屏幕上显示着“邓子丞”三个字。
他打电话的主要目的,是想让我去二中启天晚会。
好笑的是,据他所说,他手里那张票是“我打电话给江海宁,她后来说不来,所以多了一张票”。
我有点想生气,但一时找不到生气的理由和立场。
我是他的谁?
谁都不是吧。
经过他的轰炸式劝说,我居然同意了。
我连家都没回,从学校直接前往二中。
见到他的那一瞬间,我忽然感到了成长的力量。
虽然是晚上,迎着昏黄的灯光,更加成熟的气质扑面而来。
他确确实实长高了,肩膀变得更宽厚了,换过的眼镜也显现出一副大人的感觉。
那个画面至今留在我的脑海中。
我跟屁虫一样跟着他。
本以为他晚上和同学有活动,带我一起参加,后来单纯的我才发现,他一个人陪了我一整个晚上。
我丝毫不感到一丝不对劲,和他疯狂抱怨我和李皓泽的事——当时我们已经到了冷战的边缘。
他一本正经地劝我分手,还给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:买一本五三送给他,作为分手礼物,扉页上写上劝他好好学习的话。
我们走到一个路口。
路口人很多,熙熙攘攘,摩肩接踵。
我一下子没看见他,慌了神,四处张望。
忽然有一只有力的大手搭在我肩上,把我扭向其中一边岔路。
我回头一看,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我身后。
过了那一段人流,他才慢慢把手从我肩上放下来。
他给李皓泽发了消息,得知他也在二中。
邓子丞问我:“你想去找他吗?”
“我……随便吧。要是你想去你就去吧。”
他问了李皓泽的位置,准备带我去找他。
当时我们在体育馆门口的空地看篝火,刚拐上那条铺着沥青的马路不久,我们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上,突然听见有人叫我:“孙若熙!”
我瞬间就有不详的预感。定睛一看,果然是梁花,那个素日就跟李皓泽玩得很好的女生。目光向左移一些,李皓泽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。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【13】【14】【15】【16】【17】【18】【19】
我似乎逐渐触碰到了他热情似火的内心。
女生的直觉不会有错,我幻想过他向我表白,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。
我只好仓皇地解释为,他人很好,很热心,关爱学弟学妹,完。
可我没想到我的直觉,会在三年后被证实。
三
整个初二都是一种相处方式:带着暧昧的平淡。
一方面,他和江海宁分分合合;另一方面,我丧失了理智般,喜欢上了李皓泽。起哄的人把焦点转移到李皓泽身上,他跟我相处得更加自然。
但我和邓子丞却藕断丝连。
经常,他直接走进我们班,站在我面前。
不等我抬头看他,他就开始跟我说话。
开始是惊吓,后来更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意。
我不再经常放学去找他,反而是他,时不时从我们班门前露出半个脑袋,等我抬起头时对上他调皮的目光;抑或是听到我们班同学跟他打趣的声音。
后来我总结出一条规律:若是他某天放学突然来找我,那就是第二天他有重大考试。
这一条后来在高中仍适用。
在他中考三次模拟考的前一天,他必定下来找我。
有时我会在很晚很晚的时候,在黑夜已经渐渐吞噬了天空的时候,在长廊漫漫无灯的时候,陪他走回他班上,看他收拾东西,看他把物理实验盒收好拎回家。
教室里就我们两个人,没有开灯,我和他若无其事地说着话,心里却期待着什么事情发生。
印象最深的是,他考三模前一天,他在教室收拾东西,我站在他身后,脑海里蹦出一句话:“我可以抱抱你吗?作为朋友。”但是,没有,一切只是在我脑海中上演。
话到嘴边,变成:“收拾好了没,走吧。”他家就住在学校隔壁。
我有时候会慢慢陪他走,从他教室,到他小区门口,再折回学校。
他很喜欢送我礼物,总能抓住各种节日的名目。
儿童节他送过我两本书(说来惭愧,我都没有读完),我回赠一本笔记本,还是以前班级的奖励品。
我初二那个寒假,他让我帮他准备给江海宁的情人节礼物,还让我借他一本他需要拿来做读书笔记的书。
他曾经说,他决定和江海宁分手,问我在中考前还是中考完比较合适。
我认真地想了想,说中考完吧,这样至少不会影响人家女生中考。
末了我又问,为什么要分手,是不喜欢了吗。
他说,不是,只是老师跟我们说,上了更好的学校,要遇见更好的人。
遇见?
当时单纯的我想的是,这样说的话,他高中喜欢的人,他还不认识咯?
感性让我心里有剧场,但理性分析,没有奇迹会在现实中发生;况且,我还有另一个双向喜欢的男生,虽然那个男生对我并不那么好。
四
他上二中以后,在我爸妈眼里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“学长”。
我爸曾经多次在周末用我的 QQ 假扮我和他聊天,目的是了解高中学习的更多讯息,以为我安排学习。
这大概是我初三上半学期和他主要的“保持联系”的方式。
不过,他知道我喜欢收集明信片,因此每次回十四中看老师,必会去看看我,并给我一张二中的明信片,上面写了几句他鼓励我上二中的话。
我此生最大的尴尬之一发生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。
我拿到了去二中跨年的票,但我把它送给朋友,决定在家好好学习。
我爸妈一般很晚来接我放学。
那天晚上七点半左右,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。
以为是父母打来的电话,结果手机屏幕上显示着“邓子丞”三个字。
他打电话的主要目的,是想让我去二中启天晚会。
好笑的是,据他所说,他手里那张票是“我打电话给江海宁,她后来说不来,所以多了一张票”。
我有点想生气,但一时找不到生气的理由和立场。
我是他的谁?
谁都不是吧。
经过他的轰炸式劝说,我居然同意了。
我连家都没回,从学校直接前往二中。
见到他的那一瞬间,我忽然感到了成长的力量。
虽然是晚上,迎着昏黄的灯光,更加成熟的气质扑面而来。
他确确实实长高了,肩膀变得更宽厚了,换过的眼镜也显现出一副大人的感觉。
那个画面至今留在我的脑海中。
我跟屁虫一样跟着他。
本以为他晚上和同学有活动,带我一起参加,后来单纯的我才发现,他一个人陪了我一整个晚上。
我丝毫不感到一丝不对劲,和他疯狂抱怨我和李皓泽的事——当时我们已经到了冷战的边缘。
他一本正经地劝我分手,还给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:买一本五三送给他,作为分手礼物,扉页上写上劝他好好学习的话。
我们走到一个路口。
路口人很多,熙熙攘攘,摩肩接踵。
我一下子没看见他,慌了神,四处张望。
忽然有一只有力的大手搭在我肩上,把我扭向其中一边岔路。
我回头一看,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我身后。
过了那一段人流,他才慢慢把手从我肩上放下来。
他给李皓泽发了消息,得知他也在二中。
邓子丞问我:“你想去找他吗?”
“我……随便吧。要是你想去你就去吧。”
他问了李皓泽的位置,准备带我去找他。
当时我们在体育馆门口的空地看篝火,刚拐上那条铺着沥青的马路不久,我们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上,突然听见有人叫我:“孙若熙!”
我瞬间就有不详的预感。定睛一看,果然是梁花,那个素日就跟李皓泽玩得很好的女生。目光向左移一些,李皓泽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。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